正法弘愿 学佛感悟 吃亏是福

吃亏是福

“糊涂”不难得,心境博大自然成

清代书画家、文学家郑板桥文采斐然,书法潇洒自然,奇秀雅逸,又擅长画兰、竹、石,世称“三绝”,尤其是他“难得糊涂”与“吃亏是福”的处世哲言脍炙人口,广为流传。

据传,“难得糊涂”有多个版本流传。有一种是说: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,看到“衙斋无事,四壁空空,周围寂寂,仿佛方外,心中不觉怅然”。他想:“一生碌碌,半世萧萧,人生难道就是如此?争名夺利,争胜好强,到头来又如何呢?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,万事都作糊涂观,无所谓失,无所谓得,心灵也就安宁了。”于是,他挥毫写下“难得糊涂”。这是郑板桥看透名利后的淡泊宁静,其中有入世的清醒,也有出世的警觉。照笔者看,糊涂至少有两种含义。一种是真糊涂,做事拎不清,懵懂无知,进退无度。另一种是大智若愚,放下烦恼,不计较,不执着,宽仁待人。正是:“聪明难,糊涂难,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。放一著,退一步,当下心安,非图后来福报也。”难得糊涂是大智若愚,是一种体谅他人的宽容大度,是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,是一种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清醒。

很多时候,我们觉得人生艰难,诸事不顺,蜿蜒曲折似高峰转至山谷,跌宕起伏又宛若江河流动。烦恼如云烟,飘过一片又一片,连绵不绝,相续不断。有时在常人看来就是斤斤计较,不够“糊涂”,聪明反被聪明误。在佛教看来,烦恼是一种障碍,随无始无明的业力而来,又由贪嗔痴慢疑五毒集聚,所以纷繁复杂。由于个体不同,烦恼障有轻有重,表现不一,例如有人火冒三丈,有人忧思成疾,有人处理事情偏颇,不具正知正见。究其烦恼障的根本,皆是因果所致。当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执着,顺心的高兴,不顺心的郁闷,夸赞的欣喜,批评的难受,随外境外缘,心烦意乱,执念丛生。不好的念头随时蹁跹,沉淀在我们的心底,不知何时,涌出贪嗔痴三毒,让人造作种种黑业,打了一圈又一圈轮回结,因此我们在因果的网络里不断纠缠,交错,迁流不息。那我们如何减少烦恼障呢?这就需要“难得糊涂”了,更重要的是立足修行——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。

正如南无本初报身佛在众多法音里教导我们如何修行,如何断我执。当别人的利益与自我的利益对逢时,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前面,自我的利益摆在后面,把“我”字置之于后。他人的幸福视为自我的幸福,他人的不对看成自我的损减。“他非即我非,同体名大悲。真信自己错,莫论他人非。”久而久之,养成习惯,我执轻了,烦恼也就少了。“眼宽能容天下景,心宽能容天下事”与“难得糊涂”亦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正是基于心境博大,格高境远,不执烦恼,万物不伤。直至修成大行能仁的行为,彻彻底底把利益平淡化,无执无贪,成为一个高尚品德的人,自然人人尊崇爱敬,一身轻安。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吃亏了吗?当我们拓宽了眼界,博大了心胸,道德崇高了,善因善缘集聚,福报也会随之而来。善待他人,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,喜乐顺遂如置手旁。是故,所谓“难得糊涂”之“糊涂”并真糊涂,也并不难得,当我们的修行真正修到心境博大,对诸多人、事、物不执著,对得与失无所谓,得之不喜,失之不痛时,自然糊涂,而这种“糊涂”实质是一种大智。

人生短短数十载,除了生死,其他都是小事。何必为小事执着,兀自烦恼呢?不妨学学古人的“难得糊涂”吧。

文/南风知我意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这个世界没有随便的成功,修行从自律开始

(1)

前两天和朋友吃饭听他讲了一个小故事。

有一天一个小男孩见到了上帝,问上帝:“一万年对于你来说有多长?”上帝回答:“像一分钟”。小男孩又问上帝:“一百万元对于你来说有多少?”上帝回答:“像一元钱”。小男孩再问上帝:“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元吗?”上帝回答:“当然可以,稍等一分钟”。听后不禁莞尔并且觉得很有哲理。

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凡事皆不是举手可得的,都需要你付出相应的时间和代价。真正厉害的人越优秀越自律、内心越强大。自律就是将人跟人区别开的最好方式;王者总是孤独的,傻子总是一群一群的。仔细想来确实如此,但凡成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通过积极争取、付出努力、并且是极度自律的。

(2)

NBA的著名球星科比接受采访时被记者问到:“你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?”科比反问道:“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是什么样子吗?”科比继续说道:“其实凌晨四点的洛杉矶究竟是什么样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,行走在黑暗的街道上,一天、两天、一年……十年就这样过去了,洛杉矶凌晨四点的街道黑暗依旧,但是我变得肌肉健硕、体能力量更强、成为了命中率更高的运动员。我的成功来源于自律和坚持。”

(3)

对于电影拍摄各个方面要求都极其苛刻的姜文是这样评价彭于晏的:“他能把肉体和灵魂分开,用灵魂来指挥他的肉体,不管肉体是损伤、撒娇还是偷懒,他都不在乎,必须要让肉体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”。拍《翻滚吧阿信》时,他每天训练12个小时,练了6个月吃了8个月的水煮蛋,最终体脂练到6%;拍《激战》时他花了三个月密集训练,每天训练8到9个小时,每拍一部新电影get一个新技能。拍《破风》时,他超过导演的训练要求考下了场地专业赛车手证;拍《湄公河行动》时,他学会了泰语缅甸语和射击,还参加了泰国皇家御用保安的特训。彭于晏说,我就是没有才华所以才用命拼,我不怕苦就是怕学不到东西。

(4)

没有学佛的人尚且如此,作为学佛修行的佛弟子我们应该更加自律。俗语说“师父领进门,修行看个人”。佛教更有“迷时师度我,悟时我自度”之说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要求佛弟子通过修行自证自悟的。因此自律对于佛弟子更是不可或缺的。与没有学佛修行的人对比,真正想解脱成就的佛弟子的“自律”就不单单是按时早起、注意饮食、勤于健体这么简单了。最基本的也要求做到守持五戒,三聚净戒、行十善修四无量心、六度波罗蜜等等。不知道有没有人见过开山采玉的过程,你要在山石上打下一排涨钉,并且不断敲打涨钉,令玉石通过涨钉的慢慢切入将玉石和山体分开。可能前面你敲了100下山石都纹丝未动,但是第101下时轰然裂开!玉石之裂,不是因为第101次的敲打,是因为之前所有100下的努力。

修行就如同开山采玉一样。我们每天坚持不懈的努力修行、持戒利他,行佛事就如同前面那100次敲打山石的积累,最后“水到渠成”再通过修法,自然就可以“一锤定音”成就解脱。可是,很多人都是晚上想想有千条路,白天继续走原路;晚上躺在床上下定决心明天要早起做早课、叩十万长头,但是第二天懒惰依旧。所以说我们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,就是知道并且做到付诸于实践。

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的距离。看见别人辉煌的时候, 不要嫉妒,因为别人付出的比你多!记得一位哲学家这样说过:“你这辈子能赚多少钱、能做多大的官、有多大的事业、都是天注定的,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要去做,你不去做还是没有用,但是做了之后怎么样你就不要管嘛……”南无本初报身佛说法时也举过类似的例子:佛陀老人家拿起桌上的铃铛并摇动铃铛,放下后告诉众弟子:“你做了摇铃这个动作,铃就肯定会响的。”这就是因果的道理。摇铃就如同我们日常的修行,你也不要去管它,只要你如法依教修行就一定能成就,福不唐捐。修行就像一只储蓄罐,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馈于你,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每天都努力一点点。在成功的道路上重复做大量的简单的工作,就是在积累。

要相信,只要你去做,你也可以的。为自己的每一次进步而开心,事是不分大与小的,复杂的事情简单做,简单的事情认真做,认真的事情反复做,争取做到最好。

文/在路上

 

 

 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正法弘愿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fhyjs.com/4023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日,9:00-20:00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